杨容珍用爱心践行着爱岗敬业。 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周楠 摄
■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姚亚超王晓男 黄岸媚
从卫校毕业,杨容珍就做了护士,一干就是23年。护士的工作繁琐而忙碌,但被问及是否想过换份轻松的工作,她直摇头,因为她热爱这份工作。在这个岗位上,她用爱心践行着爱岗敬业。
人物:杨容珍
年龄:43岁
身份:仲恺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长
荣誉:2007年被评为“惠州市十佳护士”,连续多年被评为仲恺高新区优秀护士、优秀护士长、先进个人。
敬业
给车祸患者喂饭擦身
杨容珍1972年生于潼湖,1993年从广州增城卫校毕业在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(原惠城区陈江医院)工作至今。她先后在手术室、外科病房、内科病房护理岗位工作过,现为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长。
作为一名护士,职责是配合医生治疗,尽心照顾好病人,这些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并不易,需要超强的耐心、爱心和恒心。在工作中,杨容珍始终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,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,融入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对象、每一个细节之中。她常对护士说:“作为一名护士要时刻牢记我们的职责,我们是生命的守护神、人民的健康卫士,我们要把患者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,急患者之所急,帮患者之所需,把爱心奉献给病人”。
2013年底,一位50多岁外来务工人员发生车祸,肇事司机逃逸,120救护车接回后先在重症监护病房(ICU)治疗。这位生命垂危的外来务工人员经过抢救病情有所好转,由ICU再转入内科病房继续治疗。当时转入内科病房时,患者并未完全清醒,无法联系到家属,其所在的工厂只送来了1000多元的工资就走了。在没有亲人,没有钱的情况下,杨容珍和同事们依旧悉心照顾,配合医生对其进行治疗,给她喂饭、擦身,伺候起居。住院期间,医院多次与派出所和惠州市民政局联系。2014年10月21日,共住院324天的患者终于联系上了她湖南老家。临走时,患者握着护士们的手,非常激动地说:“谢谢你们这么久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关爱,我才能活得好好的,才能再次回到我家乡。”
患者“失忆”她帮忙找亲属
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。8月26日,该院接诊了一位22岁、全身擦伤且不停抽搐的年轻患者。刚到医院时,该患者已陷入昏迷。在经过抢救后,患者被送到内科病房。起初,患者什么都记不清楚。为了帮患者尽快联系到家人,杨容珍和同事们每天在护理患者的同时,还经常跟患者聊天,帮助患者回忆家人的情况,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患者终于记起自己的家庭住址、电话等。
“他一开始提的电话号码总是空号或已过期,后来他终于记起家人的一个号码。”杨容珍说。接到电话,患者家属立马赶到医院,患者家属十分感谢,患者的姑姑说:“十分感谢,在没有任何一个亲人的情况下,55天全靠他们照顾,才帮孩子捡了一条命。”
护士的工作是忙碌的,但看到患者一个个恢复健康,杨容珍感到十分满足。她用心服务,用爱服务的精神,不仅赢得同事的认同,病患的满意,也为她赢得不少荣誉。她2007年被评为“惠州市十佳护士”,连续多年被评为仲恺高新区优秀护士、优秀护士长、先进个人。
愧疚
儿子五六岁就自己看病拿药
提到家人,原本还很乐观的杨容珍突然像戳到泪点一样,“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儿子”。
很多人都以为,妈妈在医院工作又是护士长,应该非常懂得如何护理家人,孩子也一定是养得白白胖胖的,体质好,不容易生病。但有时候并不是那样,因为杨容珍在医院门诊工作,每天特别忙,加上老公又长期在外地打理生意,家里没有人帮忙带小孩。杨容珍的儿子从小体质特别差,经常伴有哮喘。“小时候,孩子经常喘不过气,我就带他来医院看医生。后来,孩子看我又忙,没时间管他,他就自己到门诊看。他从五六岁开始,就可以自己去看医生、自己去拿药、吃药。因为隔三差五总生病,医院里的医生、药房医师都认识他了,看什么病、拿什么药,都记住了。”杨容珍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儿子,如果不是自己太忙,疏于照顾,孩子也不会总这么爱生病。令杨容珍欣慰的是,如今儿子已经在广州一所大学读大二,身体也渐渐好了。或许是从小将孩子带在身边,杨容珍和儿子的感情特别好。杨容珍说:“我以前读书时是篮球队的,所以比较喜欢打球。有空的时候,我会陪儿子打球,我们的感情很好,他有什么事都会和我说,有空就回来看我。”
原文链接:http://e.hznews.com/paper/djsb/20151022/A11/1/
|